文章來源:環球零碳、中國經濟時報
歐盟禁售燃油車的靴子日前落地,歐洲議會近期通過《2035年歐洲新售燃油轎車和小貨車零排放協議》,將在2035年全面禁止出售燃油車。歐美國家轉向新能源領域的決心非常明確,戰略已重點向純電動車傾斜,只是歐美之間在互挖墻腳的同時,對中國的汽車產業鏈也在想方設法遏制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能源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繼峰在接受采訪時指出,歐洲國家的能源消費結構中,工業、建筑和交通用能的占比相對平衡,各自占到1/3左右,目前歐洲的大部分汽車使用的都是成品油,如果全部改為非燃油,意味著將大量減少對成品油的依賴,有利于歐洲降低原油的對外依存度。
2019年12月,歐盟委員會公布應對氣候變化的“歐洲綠色協議”,首次提出希望推動其汽車產業加速完成從燃油車到純電動車的轉型;2022年10月,歐盟就“2035年起歐盟市場所有在售乘用車和輕型商用車二氧化碳排放量為零”的計劃達成一致;2023年2月14日,《2035年歐洲新售燃油轎車和小貨車零排放協議》通過,歐洲正在快速推進汽車產業的綠色轉型。
一位長期關注新能源汽車的業內人士表示,歐洲大力推進實施減碳戰略,推動汽車行業的電動化轉型,但以汽車生產企業為代表的工業界對此還存在不同的觀點,以340票贊成對279票反對的優勢通過法案,表明分歧較大。
盡管如此,法案依然彰顯了歐盟推動綠色轉型的決心。李繼峰指出,歐洲要在2035年禁止出售燃油車,混合動力車也在禁止之列,這意味著到2050年要實現百分之百的電車。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于武認為,歐洲在推進綠色轉型中采取的戰略是相對激進的。中國在“雙碳”目標的引領下實行綠色發展,既要重視綠色發展的高質量轉型,也要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
他進一步指出,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地緣政治因素、能源危機放大了能源轉型的成本,保障能源安全要結合中國國情堅持能源供給多元化,汽車行業的轉型和電動化進程要與國家的能源戰略相匹配。
燃油機時代的汽車工業,基本是歐洲、美國和日本主導,現在汽車工業已進入電動車時代,中國一不小心借勢新能源汽車“換道超車”,但歐美顯然不會就此善罷甘休,圍繞新能源汽車的爭奪“戰爭”,正在展開。國際市場上電動車的競爭將升級,不只影響到中國汽車企業的海外市場,也將沖擊中國本土市場。
歐洲全面“禁燃”,美國充電設施規定,蘊藏的挑戰也不容忽視。
當下全球新能源汽車有幾個趨勢:一是意味著燃油車時代的終結將很快到來,各國都在抓緊布局新能源汽車;二是在這場爭奪中,既有合作,也有堤防和保護,特別是美國,已經擺明了希望把汽車工業整個產業鏈遷回本土,實現產業鏈的獨立,為此不惜拿出巨額補貼,挖老盟友歐洲的墻角;三是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優勢逐漸凸顯,但這也意味著中國的汽車工業已經到了技術和管理輸出的階段。這個過程不會一帆風順,中間會遭遇很多保護主義和抵制。
專家表示,禁售燃油車本質上是一個涉及能源、制造業、供應鏈、交通體系、基礎設施等的系統性問題。在從燃油車向電動車切換的過程中,上述產業鏈、特別是汽車產業鏈將面臨深度重塑,這也意味著產業資源和利益的再分配。
在日益嚴苛的碳排放法規和全球碳中和目標下,車企停產燃油車或只是時間問題。專家認為,停售燃油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現在歐盟宣布最終停售燃油車時間點,是為了讓車企有更多準備、轉型的時間。
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超過700萬輛,在全球位居首位,占據了國內四分之一以上的市場份額。業內預計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占比將在2023年達到30%,并在2030年超過60%。
付于武指出,汽車行業的電動化轉型是未來產業發展的大方向,電動化不僅僅是交通運輸,還涉及到政治、經濟、社會各個方面,要全面均衡地考慮與評估?!半妱踊D型的大趨勢是客觀存在的,中國當前的新能源汽車正處在全球領先的位置,但從長遠看,汽車的電動化轉型不只是單純的交通運輸問題,還涉及到能源產業,要謹慎推進?!备队谖湔f。
有專家建議,中國要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速度,特別是面對國際市場日趨激烈的競爭,要密切關注歐洲政策的落地情況,對標各種規則,關注碳壁壘、加強碳足跡的管理。
付于武表示,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正走在國際化的路上,2023年的出口量有可能會超過日本,但歐洲并不是中國的出口主力,目前仍集中在亞非拉地區,隨著歐洲推動禁止使用燃油車,將對碳足跡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要繼續升級,以保持領先位置。
對中國車企而言,除了要積極把握歐洲全面“禁燃”帶來的市場機遇,也需要繼續提升本土產業鏈的競爭優勢,降低“碳關稅”壁壘影響。同時,在歐洲全面“禁燃”的帶動下,必然會有更多跨國車企轉向電動化賽道,產業競爭會日趨白熱化。如何保持以及用好先發優勢,避免被反超,是中國車企要特別重視的課題。